來源:本站 作者:匿名 發布:2020/5/16 瀏覽次數:1832
隨著科技的不斷進步,ERP系統已是各大企業運營的核心。類似于生物學里的“趨同”概念,ERP系統應用可以幫助企業實現全球范圍內的企業管理模式趨同,進而形成一個相互依存、相互聯結、趨于一致的融合性模式的過程
ERP系統應用使得全球范圍內的企業管理模式呈現相似,具有共性的企業管理模式被不同國家、不同民族的企業所選擇、吸收,使得企業管理模式在全球范圍內出現規范化、標準化趨勢,而且被強化為企業的基本管理模式。因此,盡管不同國家、不同地區的企業在管理模式的進化起點上可以不同,發展的速度和道路可以不同,但是通過應用同樣的ERP系統,他們之間在管理問題及其解決方案上可以趨于相似。
ERP系統應用為落后國家的企業在全球化經營環境中實現管理模式創新提供了機會,也為先進國家的企業在國際化經營中實現全球范圍內的管理模式標準化提供了手段。
趨同依賴于企業發展的初始條件
企業管理模式創新不是一個突然的創新活動,而是存在于持續改進的一系列活動中。企業管理模式的進化是螺旋式上升的。由于企業管理模式創新的過程是新舊模式的更替,因此,企業管理模式趨同具有路徑依賴性。企業管理模式趨同的出發點不同,趨同的速度和路徑也有所區別。企業生命周期的階段不同、企業的組織規模不同、企業的生產方式不同,將導致企業沿著不同的趨同路徑向ERP系統中的管理模式趨同。初始條件的差異決定了管理模式的趨同有路徑依賴特性,也導致了不同類型的企業在選擇國內外ERP軟件中的偏好,以及ERP軟件系統的更替速度。
ERP系統的升級換代說明企業在不同的發展階段會趨同于不同的ERP系統中的管理模式,趨同的過程和結果決定于企業的初始狀態、所選擇的ERP軟件中的管理模式類型。
趨同能力成熟度的進化路徑
ERP的實施過程是對ERP軟件中的管理模式進行客戶化配置,是把部件化的、半成品化的ERP軟件轉化為ERP成品的過程,是ERP軟件項目生命周期的后半生,其中的主線是ERP產品中的管理模式的裝配過程。此外,ERP軟件實施過程涉及到軟件公司、咨詢公司和應用企業三方對企業管理模式的開發和使用,企業管理模式檢索、企業管理模式判斷、企業管理模式適應、企業管理模式裝配、企業管理模式進化等趨同過程是三方趨同過程能力的體現。因此,可以對具體的管理模式的趨同過程能力進行測量。
借鑒軟件能力成熟度模型(SW-CMM),并移植到ERP系統應用中來,可以ERP系統應用中的企業管理模式趨同能力成熟度模型EMC-CMM(Capability Maturity Model for Enterprise Mode Convergence)的進化路徑分為五級。
相對混亂的初始級
有的企業反映,“看演示時ERP系統的功能什么都有,但是用起來卻發現麻煩多多。”這類企業ERP系統中的管理模式趨同能力就屬于初始級。初始級別的管理模式趨同過程是混亂的,而且對企業管理模式的判斷也是模糊不清的。
還有的企業為了追趕時髦,實施了國外先進的ERP系統,使用過后才發現企業根本消化不了流程要求嚴格的國外ERP系統,龐大的實施費用也負擔不起,只好對ERP系統作冷處理。由此可見,對國內外ERP系統中隱含的企業管理模式的適應性考慮不足?是國外先進的ERP系統在我國某些企業實施失敗的主要原因。
初始級的管理模式趨同還有ERP軟件公司的問題,主要是ERP軟件企業對管理模式的提煉不足,依據企業現有的管理模式開發ERP系統,“穿新鞋、走老路”。此外,初始級別的企業管理模式趨同成功與否,很大程度還取決于軟件公司的支持力度和實施能手的經驗。
重復級:透明、規范、可重復性
重復級的趨同能力主要指ERP應用企業和ERP軟件企業具有多次重復管理模式趨同過程的能力。該級別的ERP應用企業及ERP軟件企業都具有多次實施ERP系統的經驗和能力。一方面,軟件企業有了多個管理模式的集合,而且在多家企業應用。另一方面,ERP應用企業也實現了企業現有管理模式向ERP系統中的管理模式趨同,并且把趨同后的管理模式向其它分公司推廣,使得趨同后的管理模式向其他企業輸出,ERP應用企業具有了在企業內部和企業之間重復模式趨同過程的能力。
但是,重復級的管理模式趨同仍然存在“項目對項目經理的責任心及其項目調度能力存在依賴性”、“容易忽視新舊管理模式的效益比較”和“忽視文檔管理”等三大問題。
已定義級:將負面影響降到最低
已定義級定義了ERP系統應用中管理模式趨同的過程,并對趨同前后的管理模式進行了度量,用這些度量數據來管理和控制趨同過程,并產生出標準化的過程文檔。
達到可定義級的趨同能力后,ERP應用企業可以從標準模式集合中裁剪模式得到合適的管理模式集合,趨同過程可以應用于不同地區的ERP項目上,模式的適應可針對企業管理模式的現狀進行裁剪,并形成新的管理模式版本。同時,已定義級的企業管理模式趨同等級對趨同過程進行了系統的闡述,因此,可以圍繞管理模式趨同而制定項目計劃、確立系統規模、確認二次開發程度、衡量模式趨同的工作量,整個項目實施的重點是對趨同問題進行預測,可以預先把趨同問題的負面影響降低到最小。
可管理級核心是培訓
可管理級對管理模式趨同前后的內容進行度量,并對模式趨同的質量進行評審。對模式的趨同過程有質量保證和監督。為了達到模式趨同的高質量,ERP項目規定了高層經理必須介入趨同過程的具體層次和具體時間,對項目經理介入趨同過程的時間也做了硬性規定。此外,可管理級的管理模式趨同非常重視不同管理部門間的協調,對于部門間協調的工作、項目例會制度進行了量化,對于跨部門的實施小組中的工作也有計量。
可管理級的模式趨同圍繞一個核心工作“培訓”來展開,整個趨同過程從頭到尾都定義了各級人員的培訓內容、培訓進度和培訓時間,而且每次培訓都通過考核來評估培訓質量,培訓的老師也必須具備認證的培訓資格。ERP系統的實施是企業管理知識的轉移過程,對現代化的企業管理模式和ERP系統中的管理模式的認識是通過培訓來完成的,只有通過培訓才能完成總公司到代理商到實施人員再到企業的知識轉移。
優化級助力企業自我優化
企業管理模式趨同的優化級是ERP系統應用的最高級,它要求企業有優厚的資金、有較強的管理基礎、有訓練有素的ERP系統實施隊伍,而且能夠尋找市場上成熟的ERP名牌產品和咨詢廠商。企業管理模式趨同優化級的企業會預期ERP實施對財務、采購、生產、人力資源等關鍵管理領域的變革,能預先判斷變革的阻力,主動尋找出企業現有管理模式的長處和短處,并且達到用西方管理模式改造企業自身管理缺陷的目的。
同時,企業善于辨別管理咨詢方案、管理模式的有效性和適應性,對管理變革的成本和收益進行分析,穩妥地對ERP應用過程中管理模式沖突、交匯和聚合過程進行控制。優化級別的ERP應用企業可以自發地不斷改進ERP系統的應用,對可能的模式變更和持續改進進行優化。
由于我國企業的管理水平基礎不一,不同的企業在實施ERP系統中的模式趨同能力成熟度不同。這就為我國廣大的中小ERP軟件商提供了生存的市場。同時,ERP應用中的管理模式趨同能力成熟度模型也為國外ERP軟件商提供了改進的方向,國外ERP軟件企業需要針對我國的管理模式現狀進行適應性改造,以便讓我國的中小企業購買必要的、合適的企業管理模式,讓企業花最少的錢在最短時間內出效益。在此基礎上,我國廣大中小企業可以選擇合適的管理模式趨同等級實現管理模式的創新。
來源:
上一個文章:打造數字化生產車間
下一個文章:MES系統實施的注意事項